钢铁也好,有色金属也好,高分子复合材料也罢,一直以来都是相互竞争、相互促进的关系,到现在为止甚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,还看不出哪种材料可以把另一种材料完全替代。”3月12日,针对“新材料的快速发展会不会和钢铁‘抢地盘’”的疑问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谢建新这样告诉《中国冶金报》、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。
钢铁应在竞争中不断发展
新材料一般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、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,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。近年来,新材料越来越受重视,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,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,推动新材料等产业发展。工信部在2018年钢铁行业工作计划中提到,要建立健全上下游合作机制,加快钢铁新材料产业化应用。
谢建新表示,新材料的概念非常广,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应用领域,其概念是不同的。例如过去没有现在研发出来的材料,以及过去性能达不到、现在做到了的材料,都可称之为新材料。就金属材料领域而言,只要性能改善了,质量提高了,或者是成本降低了,性价比高了的材料,都可称之新材料。过去有观点认为,钢铁就是一种传统材料,而非新材料。事实并非如此。比如我们经常说的“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”,以超级不锈钢为例,其既是很好的结构材料,又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。类似这种由多种性能复合在一起的材料,也属于新材料的范畴。
目前,关于“汽车车身材料到底是钢更好,还是铝更好”的讨论层出不穷。对此,谢建新表示,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关系,做铝合金研发和应用的,肯定希望发展全铝汽车或铝合金车身。但在钢铁材料方面,近年来汽车用钢的轻量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,1500兆帕的高强热成型钢国外应用已较普遍,国内也有一些应用,下一步将开发应用1800兆帕、2000兆帕的热成型钢。因此,从汽车车身材料上看,很难说未来哪种材料会完全取代钢铁。
针对“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会不会和钢铁‘抢地盘’”的疑问,谢建新认为,目前还看不出哪种材料可以把另一种材料完全替代,所以钢铁从业人员也不应把大力发展的其他材料当作危机,应视其为一种动力,促进自身不断进步和发展。
企业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
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,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,要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。谢建新委员表示,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”的号召,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,首先要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,特别是国家级的大项目、大工程,要以企业为主体,由企业来牵头组织研究开发。这样一来,研究的针对性就很强,效率就提高了,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。同时,政府、企业、行业协会、研究机构等要协同推进。
谢建新建议,要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,企业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。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为10%~15%,而中国仅为5%,这5%又基本是政府投入的,企业投入很少。此外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要从研发端开始投入,而不仅仅只是“拿来主义”,院所高校有什么,企业就拿去转化什么。企业的科技创新要从促进全行业科技进步的角度出发,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解决自身的一些工程技术问题。“国外的一些企业对科技研发很早就介入了,国内企业也应从应用基础研究阶段就开始参与,若等研究结果出来了再谈应用,就谈不上产学研深度融合了。”谢建新强调。
文章转自网络